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阳光耀大地,雨露润无声。

阳光总在风雨后,雨露滋润禾苗壮。

 
 
 

日志

 
 

【引用】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与问题  

2012-01-12 09:37:01|  分类: “四合一”主体教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中国教育报》2011年12月30日第122期“基础教育”周刊主编赵小雅在年终特刊中发表了两篇文章,读后令人鼓舞,特摘录如下:

一、年度聚焦《2011“改课”,自下而上的推力》

     2011年,基础教育周刊本着“时代色彩、新闻视角、专业引领”围绕教师成长、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以及学生成长几大主题,从不同角度切入,以期能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贴近的专业服务。在纷杂的教育话题中,我们想把目光聚焦在“课堂教学改革”这一关键词上。

    2011年,许多学校和地区都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探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上。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了10年之后,他们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找到了自己的突破口,以重新认识课改的意义。

    我们希望,在有了许多学校个体的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经验以后,还要把这些成功经验进行区域推进,使改革成果在更大范围内惠及师生。

    正如12月2日5版“把区域作为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平台”这一主题中,几位局长表达了自己对于区域推进课堂教学的期许:“没有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就失去了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的主阵地,离开了课堂教学改革来提升质量是舍本逐末”;“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形成氛围形成合力……如果是单一的学校或某一个阶段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等到学生升入了其他学校或更高年段读书时,刚刚培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就会丢失阵地,改革就会重回起点。”(赵小雅)

二、年终特稿《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路径》

     我们要建立的新型课堂什么样?

     如果从课程改革的目标上去找依据,一是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的追求上发生了变化。学科课程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学科教学要关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还要关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一维变成了三维。

    二是新课程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发生了变化。新课程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样的要求用传统课堂那种“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实现。不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不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根本无法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因此,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课堂教学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了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如何。

   传统的课堂教学流程一般都是“复习旧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样的流程注重教师的讲授,从头到尾突出的是教师主导这根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而新型课堂形成了“自主学习、交流互动、点拨指导”的基本流程,为学生参与课堂留有很大空间。

      “自主学习、交流互动、点拨指导”,就是让学生学在前,在先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的过程。由此,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可能。

     走进杜郎口中学教室的人,首先感受到的是环境的变化:教室里没有讲台,桌椅的摆放也不再是熟悉的面向讲台排排坐,而是三四张课桌放在一起,学生围坐。

     在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要素当中,最重要的有三个: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三是教学内容。

    新型课堂下的评价观是,不看教师讲得如何精彩,要看学生学得是否主动。

    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给学生,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第二天师生共用“讲学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讲学稿”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

    我写了一封信给赵小雅主编,说道:

      我和您一样,“希望在有了许多学校个体的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经验以后,还要把这些成功经验进行区域推进,使改革成果在更大范围内惠及师生。

   正如您所说,课堂教学应该“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学科教学要关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还要关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一维变成了三维。”“课堂教学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了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如何。”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以上理论?我觉得,现在的实际情况虽然不完全是如《中国教育报》在2002年5月12日所说《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但不少课堂仍是涛声依旧——教师为何踩不上点儿?》、《中国教育报》在2002年3月16日头版头条强调《离开了真实的课堂,教育研究将没有任何价值  新课程:拒绝表演课》。但仍然是基本如此。

现在都接受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说法,说“这些小组大多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划分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发挥互帮、互助作用,让学生充分合作,人人参与其中。”甚至主张把“三四张课桌放在一起,学生围坐。”

我们可以提出:

问题1、实行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课堂是怎样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编组的?

问题2、在一堂课中如何实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发挥互帮、互助作用,让学生充分合作”呢?

问题3、每一节课都把“三四张课桌放在一起,学生围坐。”这样对于正在发育期的学生之腰椎与颈椎生长没有影响吗?

问题4、在已经推出宣传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先学后教”和“学案”,要求学生预习。预习不是比作业更重的负担吗?

问题5、在已经推出宣传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提出了统一“讲学稿”,让不同的班和不同的教师都按统一“讲学稿”上课,是否“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

问题6、眼见这些年社会道德的失范,现在的课堂教学是否应该特别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让学生在课堂感受兄弟姐妹的情谊和互助友爱的精神?

期望进行关于这六个问题的讨论。

  评论这张
 
阅读(19)|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